教学资源


沂蒙山小调诞生地



用鲜血和生命谱就的沂蒙红歌

 ──沂蒙山小调诞生地教研基地简介 

《沂蒙山小调》诞生地教研基地主题是集革命传统教育、沂蒙红色文化教育、党的作风建设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基地。该教育基地包括《沂蒙山小调》诞生地、沂蒙山小调纪念馆、大众日报社印刷厂复原馆、抗大一分校文工团驻地旧址复原馆,以及沂蒙历史、沂蒙文化等特色展馆。《沂蒙山小调》诞生地临沂市费县薛庄镇白石屋村,位于蒙山第三高峰望海楼东麓,这里在抗日战争时期,曾是山东党政军领导机关和后勤机关经常活动地、驻扎地,抗大一分校、《大众日报》印刷厂都曾长期在这里驻扎。

《沂蒙山小调》诞生于1940年6月。当时正值抗日的艰苦岁月,沂蒙抗日根据地建立不久,日寇经常“扫荡”,国民党顽固派也经常骚扰破坏抗日根据地。他们还利用当时反动道会门黄沙会散布谣言,与抗日军民对抗。为扫除抗日障碍,积极配合我军的反击行动,揭露“黄沙会”的反动面目,驻扎在薛庄镇白石屋村的山东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文工团团长袁成隆组织团员一面在前线开展对敌人的政治攻势,一面深入当地群众召开座谈会,进行调查研究和宣传教育。《沂蒙山小调》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出来的。曲调是抗大一分校学员李林凭记忆在东北听到的山东家乡逃荒卖唱人所唱的曲子加工而成,歌词由阮若珊创作,歌曲取名《反对黄沙会》。后来,随着斗争形式的不断变化,这首歌的歌词不断修改,,歌名也改为《沂蒙小调》,随着革命队伍不断走向全国,歌曲也传遍全国各大根据地。1953年秋,山东军区文工团副团长李广宗、乐队指挥李锐云、研究组组长王印泉将原来歌词中的抗日主题改为歌颂家乡的主题,并续写了后两段歌词,重新记录了曲谱,定名为《沂蒙山小调》。上世纪八十年代,山东歌手王世慧三次进中南海怀仁堂汇报演唱《沂蒙山小调》,赢得了国家领导人的赞誉。后来,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歌唱家彭丽媛把中国古老的民歌和世界先进的音乐元素结合起来,将《沂蒙山小调》唱到了新高度。如今,这首小调不仅唱红沂蒙山区,风靡齐鲁大地,飞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而且在世界上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联合国亚太地区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优秀民歌。南有“茉莉花”,北有“沂蒙山小调”,这优美的旋律代表着中国的文化和文明被世代传承。

为纪念沂蒙山小调的诞生,1999年,费县县委、县政府在《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建立了纪念亭和纪念碑。 2012年山东鲁商集团依托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兴建了沂蒙山小调纪念馆等特色展馆。2003年,《沂蒙山小调》被定为临沂市市歌,后来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中国优秀民歌。“沂蒙山小调诞生地”也被评为临沂十大红色旅游景点之一,是临沂市第一批重点抗日战争遗址。 70多年来,《沂蒙山小调》历经修改、充实和完善,体现了沂蒙老区深厚的历史和文化积淀,是沂蒙老区党政军民保家卫国、鱼水情深的质朴情感的集中表现。这支曾经唱响在沂蒙儿女献身疆场的经典小调,在新的历史时期注入了更强的时代精神,饱含着沂蒙人民对党的无比忠诚、对家乡的无限热爱、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无比坚定的信仰,是老区人民发展经济、开拓进取的强大动力,激励着沂蒙人民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2345_image_file_copy_17.jpg


  • 波浪
  • 波浪
  • 波浪
  • 波浪
18905393697
微信号